縣域社會組織互聯網籌款如何“破圈”?
“縣域社會組織已逐漸成為中國公益領域重要的底部力量,而資金是縣域社會組織在發展中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數據顯示,74%的縣域社會組織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近六成縣域社會組織持續通過互聯網募捐平臺進行籌款,但只有6.78%的機構有專職籌款人員。”
近日,《縣域社會組織互聯網籌款模式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對我國縣域社會組織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募資難、資源少等重點問題以及如何進一步發揮縣域社會組織的底部力量和互聯網募捐平臺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深入剖析。
據了解,該報告是在騰訊基金會和南都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千百計劃|百個項目資助計劃”支持下,由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聯合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七悅公益”)、上海靜安區方德瑞信社會公益創新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方德瑞信”)共同發起的縣域社會組織互聯網籌款趨勢分析與模式研究項目。
報告指出,縣域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組織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創新社會力量培育的重要陣地和解決基層社會問題的重要力量?;ヂ摼W籌款的發展,給縣域社會組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報告也明確,資金是目前縣域社會組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此次研究共獲得224份樣本,其中有效問卷202份,報告選取了32家縣域社會組織及其相關對象進行了深度訪談,通過質性為主、量化為輔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總結出三類縣域社會組織的發展形態,指出了當前縣域社會組織互聯網籌款的挑戰及困境,總結了縣域社會組織的籌款模式和關鍵能力要素和未來行動的方向性建議。
七悅公益項目官員許英對報告進行了詳細解讀。她指出,縣域社會組織存在“四圈層”籌款模型。其中,核心圈層是項目團隊和項目實施地,即籌款方或運作方;第二圈層是項目兼職人員和志愿者團隊;第三圈層是基于對公益本身理解而進行捐贈的群體;第四圈層是非純粹公益動機而捐贈的群體。“不同圈層之間捐贈參與程度是逐漸降低的,公益帶來的價值感和內在動力可能也是越來越弱的??h域社會組織的捐贈路徑,主要從核心圈層和第四圈層發出,從核心圈層擴展出來或者從第四圈層深入到項目核心。”
縣域社會組織籌款如何“破圈”?報告建議,縣域社會組織可以從“以項目為中心”和“調動捐贈人參與活動為中心”兩個籌款視角,基于自身的情況設計籌款活動。“四圈層”籌款模型同樣適用于依托互聯網平臺開展的線上+線下籌款情形,其核心更貼合于縣域,尤其是能夠充分利用縣域社會組織的籌款優勢。
報告指出,74%的縣域社會組織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近六成的縣域社會組織持續通過互聯網募捐平臺進行籌款,但只有6.78%的機構有專職籌款人員,以機構負責人負責籌款居多。
報告還分析了縣域社會組織存在的五個缺點及待提升空間:一是缺乏相應視野,無法利用好有限資源;二是缺乏品牌項目,忽視了籌款內功;三是停留在第四圈層,未意識到需要改進;四是互聯網募捐平臺渠道不暢通,缺乏外部資源;五是現代公益理念不足。
基于上述分析,報告建議,縣域社會組織外必須重點打磨自身產品模式,提升捐贈人對項目的價值認可。對于樞紐型機構而言,更應給予縣域社會組織相應的能力建設,搭建共同發展的平臺,持續陪伴其成長。此外,報告提出,支持縣域社會組織發展的基金會不妨以項目形式支持縣域社會組織專業能力提升,同時支持縣域社會組織籌款能力提升。
報告建議,作為促進行業發展重要因素的互聯網募捐平臺,可以將縣域社會組織納入其服務視野,匯集優秀的互聯網籌款案例,形成相關技術支持工具。在推動行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廣大研究者及實踐者應充分考慮縣域的特點,認識縣域公益的價值并予以持續的關注。此外,報告提出,縣域社會組織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建議政府部門給予縣域社會組織更多發展空間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