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社會工作助力社區文化養老新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這對我國現代化養老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高達2.6億人,占總人口的18.7%;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91億人,占總人口的13.5%。從理論上說,養老事業須以當前老齡化社會的現狀及需求為出發點,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但是受制于各種因素,當前文化養老服務事業從認知到服務層面還主要停留在滿足老年訴求的文化活動上,存在的服務層次窄、內容單一等問題嚴重束縛了文化養老現代化服務發展。
長沙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形式豐富,是我國社區文化養老發展起步較早的城市之一。自2018年湖南省民政廳推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工作以來,望城區民政局積極推進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的陣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將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社區文化養老服務作為為老服務中的一個重點和亮點工作進行抓實落細,為社區文化養老事業創新發展開辟了有效途徑。
以需求為導向
發揮專業優勢和作用
社區是老年人實現文化養老的重要場所。根據實地調研整體情況,長沙市望城區內各社區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差異性較大。社區在文化養老服務供給方面呈現以下三種狀態:
其一,在日常文娛服務方面,“棋牌活動”和“唱跳活動”是許多社區均具備的兩項文化養老服務,已在多年實踐中形成了常態化文娛服務。
其二,在大型活動組織情況方面,基本上各社區均會在大型節假日組織社區文藝匯演或組織大型活動,例如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元宵節等;“外出參觀”大多與黨建活動交織,許多離退休黨員組織過外出參觀紅色景點等活動;“旅游踏青”則因為經濟條件或組織人員心力不足等原因,供給情況較少。
其三,在老年教育開展項目中,長沙市內許多社區由“快樂老人大學”入駐,開設了社區嵌入式老年大學。同時,由社區引導成立興趣小組,自主進行對某一類文化活動的交流。隨著時代發展、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社區在老年大學開設電子信息課程,屬于老年教育中的一大未來發展方向。由此也可見老年大學所提供的課程內容日益多樣化,覆蓋老年人的各類文化教育需求。
社工組織老人開展剪紙活動
望城區“十四五”養老事業發展規劃的目標是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在市民政局的推動下,鄉鎮(街道)社工站和社區(村)社會工作室成為嵌入鄉村和社區開展養老服務的重要陣地。社工站重新梳理轄區內老年人的文化服務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培養基層服務專業人才,設計文化養老項目提供精準服務,在社區文化養老的供需匹配中社工的引導與支持發揮了強有力的作用。
在社工介入社區文化養老模式發展過程中,社工發揮著資源整合者的作用。社工作為介入社區文化養老事業的核心力量,在服務中發揮著主體性作用,需要對社工機構內部及社區內的文化資源、養老資源、財政資源、人力資源等內容進行整合,這是影響社區文化養老模式優勢發揮的關鍵。社工在促進社區文化養老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社工發揮的資源整合作用主要表現為整合人力資源,且大多為組建老年文化興趣小組及志愿隊伍。
在政府采購方式下,社工在發揮直接服務提供者角色作用的同時,還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培訓者和服務技術指導者的作用,比如引導社區內的低齡老年人成為文化活動志愿者,在社區文化養老模式建設中探索出“社工+志愿者”的養老服務聯動機制。在發動老年人參與文化養老志愿服務的同時,進行以文化活動、藝術活動、課程培訓、課程講座為形式的策劃。同時,大多數社工還發揮著橋梁搭建者的作用,比如鏈接多主體協同參與社區文化養老服務,協同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社會組織、志愿者協會開發相應的文化資源并注入社區,促進信息資源、場地資源、設備資源的整合利用效率。
以社區為依托
積極拓展服務內容
文化養老是一項以文化為主心骨,涉及多領域、多層次、多主體、多方位的系統工程。駐站社工介入社區文化養老事業,需要相應的參與平臺陣地、參與實踐路徑和作用空間等要素提供支撐。在省民政廳委派的鄉鎮社工站聯點專家以及望城區社工總站社工等多方專業力量的參與下,當地從實踐中探索和提煉出了社會工作嵌入社區文化養老服務模式的基本框架。
夯實以社區為主體的運行平臺。在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文化養老模式中,往往由社區居委會和社區黨組織進行主導,采用購買服務或其他方式引入社會組織或社會機構,由第三方組織通過直接嵌入或建立定向服務關系在社區內自主開展各類文化養老服務,完成文化養老服務工作計劃,并作為社區常駐機構來保障社區實現日?;幕B老服務。簡言之,即由社區兩委主導,社會工作組織負責開展文化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和社會機構通過組建服務團隊,利用社區或者組織機構自身擁有的硬件設施、文化資源,向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專業化的文化養老服務。在此種情況下,第三方組織與社區共同致力于促使社區文化養老服務走向以需求為導向的正?;?、持續化運行的軌跡。
社工給老人舉行生日會
積極擴展服務內容體系。文化養老服務涵蓋領域廣,主要包括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體育、老年產業等。社工介入社區文化養老服務,要以社區內多種文化載體為依托,如各類教育活動、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等,致力于滿足老年人精神層面的需求,使老年群體能享受愉悅又快樂的晚年生活。其服務內容體系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文化服務及文化活動。這類內容更為通俗易理解,其具體內容覆蓋較廣,主要可劃分為日常文娛服務、大型活動組織、老年教育,每一類別下由各社區的實際條件來提供較低至較高層次的不同服務。二是文化產品及文化設施。這類產品及設施是無需專人組織、老年人可根據自身時間安排自由支取的產品及設施,是文化養老可見的、物化的、實體性的體現方式和最終成果。文化設施及文化產品的科學合理運用,有利于豐富老年人的文化養老參與程度,切實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
構建雙向服務參與人員。社區文化養老服務模式所囊括的參與人員不僅包括服務供給人員,同樣包括服務供給對象。一方面,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的供給主體主要包括社區兩委及社工。社區居委會、社區黨組織作為社區各項事務的統籌管理者,對文化養老服務具有全局性的領導作用,負責社區內文化養老服務的統籌工作,社區工作人員則負責對接社工開展具體工作。社工則根據其嵌入社區的形式決定其所發揮的作用,或者以入駐形式帶給社區新鮮血液,或者以交流合作方式為社區工作人員帶來先進服務理念和技術,或通過政府購買等其他方式引入。社工在“五社聯動”工作機制下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和力量,為社區老人帶來各種文化服務活動。
另一方面,在社工的專業思維中,老年人也具有自身的優勢和文化資源。在各種傳統節日和重要活動中,社工會注意動員老年人興趣小組和優秀文藝骨干,為社區居民送上老年人自身參與、策劃和組織的多種文化文藝活動。比如社工會組織社區中的老年人文藝骨干和興趣小組開展琴、棋、書、畫、舞蹈等方面的節目演出和才藝表演,既展現了老年人自身的風采,也豐富了包括社工、社區干部和全體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對于社區的高齡老人、失能老年人等群體,由于其自身生理或者心理情況不便,無法參與文化養老活動,社工會聯合老年志愿者和文化服務小組采取“送節目上門”的方式提供服務。
優化服務精準遞送渠道。目前,社區文化養老的服務遞送渠道以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線下”方面,大部分線下遞送方式較為固定,已初步形成模式化。利用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廣場、社區教室等場地資源開展文化活動,利用社區宣傳欄、宣傳單、宣傳海報等展示平臺進行宣傳,組織老年人外出進行文化活動,依托老年大學發展老年教育等。“線上”方面,許多社區開辟了網絡線上平臺,通過微信小程序、手機APP、社區群聊等方式,進行文化養老服務資訊的發布。同時,通過社區文化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將老年人需求信息、服務遞送數據、設施分布信息匯聚共享,在養老服務供給方和老年人之間搭建起匹配通道,實時對接與互動反饋,保持供需雙方的信息交互通暢,實現文化養老服務的多樣化、智能化、專業性管理,保障老年人擁有更高質量的文化養老服務體驗。
織實社區養老社會支持網絡。作為當前整個社會的共同使命,社工介入社區文化養老模式中的社會支持網絡構建需要政府、社會組織、社區、企業等多種主體通力合作,各盡其責。社工介入社區文化養老服務模式,在以社區為平臺的基礎上,以社工為主心骨,搭建以文化教育單位為依托、以市場主體為聯合的社區文化養老支持主體網絡。
從參與主體這一層面來看,該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社會支持主體具有多元性,編織了聯系緊密的社會支持網絡。社區依據自身情況及主體特征讓各類社會支持主體以不同的方式嵌入社區,如關系型嵌入或功能性嵌入,以期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及特點,共同推進文化養老模式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在這一模式中,社工作為主體核心力量,不納入社會支持網絡的框架中。因此,社會支持網絡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單位與其他市場化主體。文化單位與社區形成穩定聯系,也可通過文化單位對社區志愿者隊伍的培訓來提升社區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的能力。
強化“五社聯動”機制
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老年群體的晚年生活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特征,文化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是對傳統養老模式的創新和發展,成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補充。望城區推進社會工作在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發展的經驗,為實現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的有效運行和持久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路徑。

積極引入專業社工力量進駐社區,推動文化養老高質量發展。社會工作能為社區文化養老活動的開展提供助力,作為專業性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技術人員,從目前長沙市社區文化養老的開展情況來看,社工組織的優勢主要通過兩種形式發揮:一是將先進的服務理念帶入社區,先進品質與專業理論雙管齊下。二是社工組織運用專業的工作方法,通過運用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這三大社區工作方法,更有利于營造和諧友好的社區氛圍。
例如,長沙市望城區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由社工機構提供文化養老服務,通過專業社工進駐養老院、督導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賦能老年協會和走進老人家庭的“四進”模式,提供規范化、精細化和親民化的專業支持與服務,逐漸成長為文化養老服務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促進社工賦能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組織,提升文化養老聚合力。借助社工組織的專業性不僅能使社區文化養老服務擴展增值,同時在社工的專業指導下,基層老年文化組織自我管理、自主開展活動的能力得到孵化和鍛煉,提煉出具有普適性的經驗,有助于其以后脫離社區居委會、社區基層黨支部的多頭領導,真正成為基層中擁有獨立開展文化活動能力的文化養老服務類組織。
強化五社聯動養老服務機制,推進文化養老產業與服務融合。作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湖南省的文化和教育資源都十分豐富,文化氛圍濃厚,這為養老和文化相結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近幾年來,長沙市民政局聯合長沙市快樂老人大學特別推出“快樂老人社區扶老志愿隊孵化”服務項目,通過利用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的聯動,培育了一批知名度較高的文化養老服務品牌,并加入了全國社區文化養老產業聯盟。
在市政府的牽頭引領下,通過五社聯動,一方面借助社工的專業力量實現真正的老有所樂,另一方面擴散文化養老傳播力及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社工作為專業力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
在線上平臺方面,當地的文化企業搭建了全媒體老年資訊平臺,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主平臺,與長沙市各社區達成深度合作,從而提升社區對文化養老的重視程度,打造為社區老年人傳播知識和服務資訊的立體平臺,舉全社會之力營造文化養老的積極氛圍。(本文作者:孫建娥,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民政廳鄉鎮社會工作站聯點指導專家;羅敬寧,湖南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