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 支持社會組織發揮基層治理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市武昌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為核心,以“五社聯動”機制為指導,以搭建公益資源發展平臺為重點,積極探索“區-街-社”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不斷強化社區建設,支持社會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
構建三級服務體系,強化“五社聯動”平臺支撐。
一是完善政策制度。2015年以來,武昌區從頂層設計、制度建設、人才建設三個維度,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三社聯動的實施意見》《關于大力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引導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工作方案》《關于規范街道購買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與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開展《城市社區社會工作服務要求》標準化研究合作,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中,主動嵌入社工及社會組織,為社會組織長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科學標準。
二是構建服務體系。2021年,武昌區以“五社聯動”機制為指引,建立了“區-街-社區”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在區級層面,依托“社創谷”區級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成立了“區級社會組織(社工)服務指導中心”,建立了由11個部門政策專家、社工實務專家和其他專業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庫,為社工服務提供專業保障;組建由全區近兩百名專業社工和近八百名持證社區工作者構成的社工人才庫,以體系化繼續教育推進社工專業能力提升,暢通社工職業發展通道,保持人才隊伍穩定;建立慈善資源庫,開通“支持社工幫扶貧困人員”慈善資金通道,匯聚社會慈善資源,發揮慈善資源池效應,為社工開展扶困濟弱服務提供資源保障;通過舉辦武昌區“五社聯動”服務資源對接會,吸納百余社會組織179個社會服務項目建立項目庫,促進社會服務供需雙方協作,進一步推動社會服務項目貼近人民實際需求。在三級服務體系的支持下,武昌區不斷開展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推動“五社聯動”機制建設、發揮基層民政服務的平臺功能,按照“有場地、有人員、有功能、有制度、有活動”標準建成街道社工站14個,社區社工室142個,覆蓋率為100%。
推動組織能力建設,聚合“五社聯動”參與力量。
提升社會組織專業化水平,加強社會組織內部治理能力,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重要基礎。
一是發揮區級社會組織孵化平臺樞紐作用,激發組織活力。自成立以來,區級社會組織孵化平臺累計為50余家社會組織提供免費辦公場地和設備,平均每年為社會組織提供線上直播,線下活動70余場,組織培訓萬余人次,開展行業標準研究、人才賦能、資源整合,品牌推廣等支持性服務。同時,為拓展社會慈善資源,打造良性的資源互動環境,2014年至今,武昌區有效運用慈善資金,連續九屆投入900余萬元開展公益創投,支持200余家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服務項目近300個,培育一批有活力、有公信力、有品牌影響力的優秀社區社會組織,為基層治理發展注入活力。
二是激發社區社會組織參與治理內生力量,發揮集群效應。為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有效路徑,武昌區指導建立了2個街道級社會組織孵化園,2家街道級社會工作聯合會,14個街道社會社工站,142個社區社工室,依托社工的專業力量,鏈接社區慈善資源,激發社區志愿者社區參與意愿,提升社區自治組織能力,有效助力街道社區在“五社聯動”推動基層治理方面的探索實踐。2017年,南湖街道成立全省首家街道級社會創新中心,為注冊組織提供“資源對接+專業支持”服務,促進社會組織發展。以“了不起的居民”志愿服務眾籌大賽為抓手,倡導居民事居民提,聚焦小區居民實際需求,以點帶面促進社區社會組織向不同服務方向衍生發展,形成中央花園社區張淑靜工作室、華錦社區巧姐姐、新就業群體服務驛站等特色品牌。在協助社區建設,推廣社區文化,幫助困難群體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推進社區居民共融共建共治共享。
回應民政兜底需求,實踐“五社聯動”治理作用。
為回應基層需求和人民關切,健全完善救助幫扶體系,武昌區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全區14個街道開展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救助服務。運用區級層面“專家庫、人才庫、資源庫和項目庫”為給社工開展救助服務提供有力支持,并在街道層面聯動相關部門建立“綜合研判”機制,動員持證社區工作者參與到社會救助的整體工作中,實施溫暖救助、精準救助。
一是從單一救助轉向多元幫扶,豐富救助服務內涵。多數社會救助對象所面臨問題的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同時在生活照料、心理關懷、資源拓展、能力提升、社會支持等方面也有迫切需求。社區低保戶陶某因手術大出血而成為植物人,依靠年邁的父親照顧;孩子上初三,成績不好,升學無望。由于生活窘迫,且缺乏改變的希望,祖孫三人都表現出消極麻木的生活狀態。社工介入后了解到,這個家庭除了經濟困難外,在照顧病患方面的需求最為迫切。同時,他們也需要就業和就學方面的支持,讓家庭重新獲得發展的可能。這是一個復雜程度較高的個案,因此社工聯合社區啟動“綜合研判”機制,首先從落實家庭可享受的救助政策入手,協助申請到區教育局的教育救助金,緩解了部分家庭經濟壓力;鏈接“談笑基金會”為陶某申請到一張護理床,減輕了父親對病人的照顧負擔;社區介紹,轄區內有一位下沉黨員是中職老師,社工邀請這位老師輔導孩子做職業規劃,指導其選擇合適的升學專業。通過以上幫扶工作,重新建立起家人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二是從單向介入轉向綜合施策,提升救助服務效果。社會救助對象所面對的問題往往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動態的變化過程也很復雜,單一服務提供者未必能滿足他們的服務需求。社工在清晰地了解救助類型的情況下,啟動“綜合研判”機制,聯動相關單位部門,為救助對象精準施策,提供更為有效服務。“綜合研判”機制一方面支持社工從多角度分析社會救助對象的需要,了解問題的癥結,從而制定適合的解決問題策略,使社會救助對象得到最大益處;另一方面協調不同背景的專家共同介入,動用相關資源,能更有效地幫助社會救助對象面對復雜的問題。
三是從單打獨斗轉向社會參與,增強救助服務力量。水果湖街道從2021年開展社工參與社會救助試點工作。社工運用“五社聯動”機制廣泛鏈接、整合水果湖街道就業、心理、醫療、教育等內外社會慈善資源,形成了水果湖街道社會救助慈善資源庫,推動了社會工作與社會救助深度融合。依托湖北省慈善總會等公募平臺,發布水果湖街道社會救助服務項目,并通過紅色流動公益集市、520數字公益節、騰訊99公益日等公益活動節點,公開募集慈善資金10萬余元。
下一步,武昌區將以“五社聯動”機制為指導,繼續推進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發揮參與基層治理作用,進一步探索社會工作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常態化疫情防控,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進一步挖掘社會組織的基層治理功能,形成具有武昌特色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武漢市武昌區民政局社區服務中心 饒材忠 周 韻 密蘭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