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浪潮下公益籌款的實踐與反思
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2022年9月公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
互聯網對公益慈善帶來了哪些改變,組織的管理者如何適應這些變化?
珠玉在前
互聯網開創慈善新局面
據統計,過去的10年時間,中國互聯網用戶已從5億增長到10億,互聯網的普及率超過74%。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社會”。中國互聯網發展水平位居世界互聯網發展綜合排名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慈善事業發展。
國務院于2014年印發《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慈善法的頒布,是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進一步激發了慈善的活力,規范了慈善活動的有序運行。
為貫徹落實慈善法,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陸續出臺《慈善組織認定辦法》《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慈善信托管理辦法》等400多個配套的法規政策,進一步健全了慈善法治體系。
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這意味著以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上升為國家意志。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互聯網與公益慈善相互融合、交織在一起。民政部先后遴選的3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開啟了“互聯網+慈善”的新局面。
今年5月20日,在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上,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愛文在致辭中披露,近三年來,每年都有超過100億人次點擊、關注和參與互聯網慈善,2021年,通過互聯網募集的善款接近100億元。得益于互聯網數字技術的發展,2017年至今,中國通過互聯網募集的善款在5年間從25億元增長到近100億元,增長了近4倍。
互聯網擴展了慈善疆界,滋養了公益理念,“數字技術實實在在地降低了行善的成本,提高了公益效能”。
任重道遠
公信力建設不完善
“互聯網+慈善”作為慈善領域的新業態,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對互聯網慈善規制不足,相關部門對網絡慈善的監管還缺乏有效協同。這些情況在個人大病救助領域比較突出。
如果說,個人求助的信息真實性影響的是個體的誠信。那么,一些慈善組織在善款募集和使用中,存在善款流向不清、項目進展反饋不及時、質量差等問題,不僅讓慈善組織喪失公信力,也將直接影響到本就脆弱的公益生態。
據媒體報道,一家具有公募資格的基金會,因為“善款流向不明”引發輿情。
2019年,該基金會發起的公益項目超過50個,通過公開募捐取得的捐贈收入約為6501萬元,2021年收入合計超過1億元。2021年,該基金會開展了30個公益項目,一些接受捐贈的項目資金去向不明。“慈善中國”平臺顯示,這家基金會備案的項目中,募捐情況和項目進展信息也嚴重缺失。該機構的2021年年報顯示,當地民政局對其發放了2020年度責令整改通知書,對19個項目提出了整改意見。該基金會還在沒有理事會決議的情況下,購買基金,涉及金額近千萬元。
目前,當地民政部門已經對相關情況展開調查核實,并暫停該基金會一切業務活動。
互聯網籌款是慈善的手段不是目的,不能把目的和手段弄反了,不然很容易走向自己的對立面。以上案例,反映出互聯網籌款中存在的制度、監管等方面缺失,慈善組織也有必要加強自律與公信力建設,防微杜漸。
反思當下
助力高質量發展
慈善組織對自己的要求,不應停留在合法、合規的及格線。組織的管理者更應該從戰略發展的角度思考,數字技術引發的環境變化和對組織的影響,以及如何順勢有為。
當前,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發展迅猛,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群體文化結構。甚至,離開了互聯網,現行的社會運行模式將難以為繼。
今年有不少互聯網平臺開展了“慈善日”活動,例如:騰訊99公益日,中華慈善日前后,字節跳動、阿里、新浪等互聯網平臺都舉辦了相應的主題公益節。平臺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吸引了數以億計人次的捐贈,加強了公眾與慈善組織、公益項目的連接。
特色活動與產品的開發,為慈善組織開展互聯網公開募捐提供了多樣化的參與方式,然而,慈善組織能否用好這些機會,則取決于其自身的能力。
瑞森德團隊連續4年,獨立開展《社會組織籌資能力調研》。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份聚焦在公益慈善能力建設的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在參與調研的526家社會組織中,超過80%的機構開展了互聯網籌款,但是46%的機構在特別籌款活動中未達成目標,且以人數在10人以下、年收入在50萬元以內的小型機構為主。
這表明,互聯網籌款已經成為公益機構開展社會動員、積累社會資本、倡導公益理念的重要抓手。但是,一些中小機構在如何通過互聯網募集資金方面還未做好準備。
了解平臺的運營模式,有助于慈善組織發揮自身優勢,合理配置資源,高效地開展工作。瑞森德團隊根據對超過60個互聯網籌款案例的研究,總結出目前民政部遴選的3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中,6種主流的運營模式,包括:社群(騰訊)、電商(阿里巴巴)、內容分發(抖音)、KOL(新浪)、場景行為(支付寶)、聯合勸募(聯勸、慈鏈、廣益聯募)。
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段話,“未戰而先勝者,得算多也”,表達了前期規劃與籌備的重要性。慈善組織的管理者,在開展互聯網籌款前需要思考三個關鍵問題——開展互聯網籌款,對組織未來三年的發展有哪些重要影響?開展互聯網籌款,我們最期待的收獲是什么,有哪些具體目標?開展互聯網籌款,我們有哪些資源可以促進目標達成?
這些問題,有助于組織洞察自身優勢,制定有效的策略,推動目標達成。需要說明的是,籌款的關鍵是實踐,要想在互聯網大潮下順勢有為,慈善組織需要不斷反思復盤,總結經驗教訓,在實踐中找到規律,創新突破。這不僅需要管理者的膽識與魄力,也需要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提升團隊的專業能力。
在新的發展階段,慈善組織,公益慈善事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
我們應認識到,無論互聯網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生活便利,技術的“雙刃劍”屬性從未改變。對公益機構來說,與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相伴隨的是,包括數字壁壘、信息安全、合規與倫理在內的諸多衍生問題。
互聯網慈善的發展推動了跨界合作治理,整合各方資源,讓慈善的力量不斷成長壯大。伴隨人人可慈善的社會氛圍,一個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美好圖景終將實現。借助“互聯網+慈善”匯聚愛心善意的公益慈善事業,將迎來新的契機,持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北京瑞森德社會組織發展中心理事 巖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