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和眾澤益創始人、主任王忠平:推動“五社聯動”,志愿者大有可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明確提出要“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
“五社聯動”與“三社聯動”相比,增加了社區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新增的這兩部分,尤其是社區志愿者,在聯動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與其他“三社”究竟應該如何聯動?《意見》發布已經過去一年,目前進展如何?《公益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和眾澤益創始人、主任王忠平。

創立于2010年的和眾澤益十二年來持續為企業、政府、社會組織等提供企業社會責任、志愿服務、公益慈善、新時代文明實踐咨詢服務。
王忠平認為,“五社聯動”的提出對志愿服務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志愿者組織起來有目標、有導向性地開展活動,通過“五社聯動”深入參與社會治理,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社會效果也會更好。
志愿服務的歷史機遇
《公益時報》:從“三社聯動”為什么會變為“五社聯動”,為什么會增加志愿者?
王忠平:“五社聯動”是基于社會發展的需求提出的,2020年以來的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一方面是“三社聯動”提出后,地方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民政部及時進行了總結推廣;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方購買服務資金有限,社會組織數量和質量相對不足,開始探索在社會治理中引入志愿者等其他社會力量。2020年疫情發生后,大量的志愿服務組織沖在了社工機構之前,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社區志愿者是基層社會治理非常重要的力量。
《公益時報》:“五社聯動”的提出,對志愿服務的發展具有怎樣的影響?
王忠平:我認為對中國的志愿服務來說,這肯定是一個大的利好消息。第一,這是對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地位的肯定,充分認可志愿服務的價值;第二,為志愿服務發展提出了明確方向,作為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種手段,有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相關文件的指導,我們就可以去探索、去實踐;第三,給了志愿服務一個很大的歷史機遇和發展空間。我感覺“五社聯動”提出來以后,志愿服務領域還是比較振奮的。
《公益時報》:志愿者在“五社聯動”中的定位是什么,怎樣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王忠平:從我們的調研來看,“五社聯動”的各個主體都有可能成為驅動主體,也可以共同發揮力量。志愿者更多是以個體的方式參與,但如果能組織起來,有目標性、有導向性地開展活動,價值會更大,社會效果也會更好,單個志愿者資源比較有限,所以要鼓勵志愿者的組織化行為。但這也不影響志愿者個體性的發揮,他們可以成為帶頭人,帶動一批志愿者來做事。
《公益時報》:志愿者組織和社區社會組織之間是什么關系,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有什么優勢?
王忠平:我認為很多社區社會組織其實具有志愿服務組織的屬性,志愿者的參與可以讓他們低成本運作,同時他們能夠扎根社區,不輕易流動,對社區更加熟悉,可以更加靈活地處理社區治理的各種問題。相對來講,他們比較符合基層社會治理的要求。
《公益時報》:和眾澤益在“五社聯動”方面是怎么做的?
王忠平:在使命驅動下,我們一直在推動中國志愿服務的發展,也積極探索創新的模式。其實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志愿服務在“五社聯動”方面的成功經驗了。比如一般社區志愿者的來源有兩部分,一個是社區內生(當地)的志愿者,一個是外部引入的志愿者。和眾澤益在企業志愿服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因此我們一直在引入志愿者,而且我們引入的時候一般都是匹配資源的——通過企業志愿者動員社會慈善資源參與社區治理,這是我們的優勢。

例如,在北京市朝陽區建外街道北郎東社區,我們引入企業為社區捐贈了廚余垃圾處理設備,打造了“無廢空間”,企業員工也作為志愿者在社區開展環保宣傳;我們還孵化了當地的社區社會組織,讓居民自發組織起來參與,實現了“政府引導、社區協調、居民參與、社會組織運營、企業支持”的社區“無廢”運營模式。
我們還和北京市朝陽團區委共同打造了“CVSC計劃”暨社企融合志愿服務項目,搭建了一個企業和社區直接對接的平臺;在很多地方推動社區創享計劃,動員社區居民作為志愿者提出解決方案,組織團隊共同解決社會問題。
下一步,我們希望借助“五社聯動”提出的新方向,做出更多探索,形成更多經驗和模式。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公益時報》:目前,志愿者在“五社聯動”中的作用發揮存在哪些問題?
王忠平:“五社聯動”的落地要通過社會化動員的邏輯把志愿者動員起來,才能長期可持續?,F在所面臨的問題,一是志愿服務組織的數量和資源肯定是不夠的,無法匹配在“五社聯動”中對志愿者的要求;二是部分地方缺乏“五社聯動”的平臺和機制;三是社區缺少組織志愿者、組建志愿者隊伍的方法和能力。
《公益時報》: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王忠平:首先是要搭建平臺和機制。一是社區志愿者參與的平臺,能夠調動各方資源;二是構建五社平等、共同議事的機制;三是在社區建設實體化陣地和平臺。
其次是要培育社區的內生性力量,基本方向是兩個,一個是建立機制、平臺,內部孵化; 第二個是外部的引入,無論是下沉還是對接、結對等都要做實,形成機制性的動員體系。
《公益時報》:哪些力量在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推動“五社聯動”的發展?
王忠平:首先是政府在推動?!兑庖姟钒l布后,好多地方都出臺了實施措施。但不能僅僅是發文,還要有保障,使文件能夠落地。
其次是基金會和企業。民政部協調全國性慈善組織籌集了8000余萬元,支持湖北省和武漢市實施“五社聯動”項目,但還需要更多的基金會在社會治理、志愿服務方面投入資金。
第三是社工機構。其實很多社工機構在招募志愿者做事,我們希望能把它機制化,這是我們探索的一個方向。
第四是志愿服務組織。我覺得要借助這個機會,迅速提升專業能力,和社工機構聯動起來,再和外部的社會慈善資源結合起來。

《公益時報》:從各地的情況來看,目前“五社聯動”推進的情況是怎樣的?
王忠平:現階段各地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北京、上海、成都、廣州等地相對來講社會治理基礎比較好,在“五社聯動”方面推動速度比較快。從實踐角度來看,其實已經有非常多的經驗可以總結和提煉。例如,在成都一個社區的院落,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等管理工作已經完全由志愿者來承擔,形成了非常好的自治機制。
但也有些地方只是在社區弄個房子貼上標語,有物理空間,沒有多元治理的機制,離《意見》提出的目標差距還比較大。
《公益時報》:城市社區已經有比較好的實踐了,那么農村社區情況如何?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五社聯動”應該怎么做?
王忠平:農村的志愿服務一直是中國志愿服務相對薄弱的地方,但在一些發展較好的地方也有很多相關的經驗。例如,山東榮成市建立了志愿服務積分制度,大家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就比較高。積分多,獎勵多,變福利為激勵,村里的很多事情都由志愿者解決,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風貌,推動了鄉村振興。
推動志愿者發揮更大作用
《公益時報》:疫情發生以來,志愿者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志愿服務領域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才能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
王忠平:我們要客觀認識到志愿服務行業發展中目前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的,甚至會帶來一些負面輿情。志愿者參與社區建設是自愿參與,因此獨立性和自主性較強。如果社區服務做得不到位,志愿者用腳投票,直接不參加了。此外,我們也要加強對志愿服務組織的監管,要避免志愿服務組織出問題,建立志愿服務組織的認定和淘汰機制,做得不好就可以淘汰;同時在推進“五社聯動”的過程中,要建立評估機制,要評估最終的效果。
《公益時報》:下一步,“五社聯動”的發展會有怎樣的趨勢,尤其是志愿者的作用將如何發揮?
王忠平: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我們已經認識到政府解決不了所有的社會需求,未來多元主體平等參與基層治理、真正發揮作用的趨勢是必然的。在這個過程中,動員的形式和內容會發生很大變化,會出現非常多的創新做法。志愿服務組織的數量和質量會逐步提升,可能在社區治理中的主導性作用方面會更強一些,但一定要加強平時的孵化、培育、積累、培訓、氛圍營造等工作。中國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數量龐大,可以作為政府的重要補充力量,特別是在一些社會組織發育不足的地方,作用更大。
《公益時報》:推動志愿者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提供什么樣的支持?
王忠平:一是要有制度化的保障,為志愿服務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現在志愿服務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遠遠不夠;二是為志愿服務組織的發展培育創造好的條件;三是建立良好的志愿服務文化和激勵環境,提倡多元化的志愿服務精神。